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《南京照相馆》《东极岛》《无名》等一批纪念抗战胜利主题的电影相继上映。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,分别展现了1937年南京城内血泪交织的众生相,东极渔民冒死营救落难英军的义举,以及隐蔽战线无名英雄于无声处的惊心动魄。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后,不少网友表示,电影极具感染力,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史实,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。然而,网上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:“80年的时间,我们是否过于频繁地回望过去的苦难?”答案就藏在历史中,新中国建立前夕,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,有人表示,歌词中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已经过时了,主张改词。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、安不忘危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,留下这句话,让警钟长鸣。纪念,是为了更好地前行。
银幕上的回望,绝非沉溺于伤痛本身。电影非史书,亦非档案,史实却远远比电影更残酷。作家张纯如在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期间,由于收集了大量悲恸惨烈的历史影像资料而身患忧郁症。当《无名》中那些隐蔽战线上的个体被呈现,当《东极岛》里平民百姓在战火缝隙中展现的坚韧被放大,它们所传递的,不只是过往的悲声,还通过影像带领观众一起思考:一个民族何以能在毁灭性的浩劫中存续其精神根脉?
纪念的意义,不在于频频转身去审视旧日的心理创伤,而在于用正确的历史观明晰来路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:“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”
对历史的深刻凝视,其价值远超单一民族的自我砥砺。当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镜头冷静记录下1937年南京城内的暴行对个体尊严的系统性摧毁,当那些令人窒息的画面被显影于聚光灯下,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战争机器,人性的普遍脆弱与文明的共同危机。在短视频平台上,不少来自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甚至是日本的在华观众分享了他们观影后的感受。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观众说,对于这段历史我们知晓得太少,它值得全人类共同铭记与深思。
80年后的今天,硝烟早已散尽,疮痍亦被新绿覆盖。当《南京照相馆》片尾结束后,有观众说,本以为影片结尾有“彩蛋”,结果没有。但走出影院看到如今车水马龙、繁华喧闹的街道,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,现实是最好的“彩蛋”。
记忆在,则根脉存;根脉存,则未来可期。在光影中显影的历史真相,是民族血脉深处永不褪色的图像。它映照的不只是过去的苦难深渊,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通往持久和平的路径,唯有铭记历史,方能在惨痛过往之上,垒砌起和平的殿堂,对历史的铭记,其最终指向,永远是未来。
记者:张家铭
文字编辑:张家铭
新媒体编辑:石伟强
审核:周佳佳
凤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